譯文注釋
譯文
千年留下的書籍,被燒成一窖灰塵,路旁種田的農民也感到很傷神。
秦皇計算事務真是機靈聰明,以為人們讀書多,就能活得比別人好。
注釋
遺蹤:指寫在竹簡、絲絹等上的諸子百家的書籍。一窖塵:一坑塵土。
祖龍:指秦始皇。乖角:機靈聰明。
創(chuàng)作背景
人類歷史上的專制者各有各的愚民術和御民術,但有一招,是他們都嘗試過的,那就是鉗制思想,管制言論,壟斷文化,推行文字獄。歷史一次又一次證明,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,獨裁者依然前赴后繼,依然自以為是地享受著“文字獄”的盛宴。關于秦始皇的“焚書坑”,歷史上感嘆的人很多,羅隱這首《焚書坑》即是其一。

羅隱(833-909),字昭諫,新城(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(zhèn))人,唐代詩人。生于公元833年(太和七年),大中十三年(公元859年)底至京師,應進士試,歷七年不第。咸通八年(公元867年)乃自編其文為《讒書》,益為統(tǒng)治階級所憎惡,所以羅袞贈詩說:“讒書雖勝一名休”。后來又斷斷續(xù)續(xù)考了幾年,總共考了十多次,自稱“十二三年就試期”,最終還是鎩羽而歸,史稱“十上不第”。黃巢起義后,避亂隱居九華山,光啟三年(公元887年),55歲時歸鄉(xiāng)依吳越王錢镠,歷任錢塘令、司勛郎中、給事中等職。公元909年(五代后梁開平三年)去世,享年77歲。